現實治療法可用於情緒管理困難的學生,期介入程序如下:
- 教師須與案主建立共融關係。教師表達自己真正的關心;
- 教師應探討目前的行為而非情緒,集中注意力在當事人的日常活動上;
- 在治療過程中,教師須幫助案主對目前的行為做評價;
- 在現實治療法中,教師與案主訂立一個可以做得更好的計畫;
- 當計畫完成後教師與案主要有口頭或書面承諾,承諾的目的,要使當事人願意執行這個計畫;
- 在現實治療法中,教師絕不接受案主為未能完成計劃所做的任何解釋;
- 懲罰並不能幫助案主的成長,而且懲罰只會破壞先前所建立的共融關係和增加當事人的知覺誤差;
- 教師應有不屈不撓的精神,不輕言放棄對案主的治療。
其他必要與必不要的原則則有:必要分別是運用專注、要一致、禁此武斷、不期昐、運用幽默感、做自己、分享自我經驗、傾聽陳述中的隱喻、傾聽主要問題、聚焦、承受行為的結果、允許沉默、同理心、注重道德、重復提問、改變才能有希望及設定界限。7個必不分別是辯論、輕視、批判、貶低、鼓勵找藉口、挑剔及輕易放棄。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篇針對孩子頭痛行為的策略建議,可以讓家長或老師檢視看看你家中(班上)的小寶貝有沒有這樣的症頭!
並由新竹教育大學特教系孟瑛如教授告知如何應對的具體方法,非常實用的文章喔!
文章網址轉載自親子天下雜誌第11期
克服四大類寫功課症候群!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不久,德國一家電視台推出高薪徵集『十秒鐘驚險鏡頭』活動。
許多新聞工作者為此趨之若鶩,徵集活動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在諸多參賽作品,一個名叫『臥倒』的鏡頭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拍攝這 10 秒鐘鏡頭的作者是一位名不見經傳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
對於這個作品,每個人都渴望一睹為快。
幾個星期以後,獲獎作品在電視的強檔欄目中播出。
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電視前邊觀看了這組鏡頭,
最初是等待、好奇或者議論紛紛,10 秒鐘後,每一雙眼睛裡都是淚水。
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在那 10 秒鐘後足足肅靜了 10 分鐘。
鏡頭是這樣的:
在一個火車站,一個扳道工正走向自己的崗位,去為一列徐徐而來的火車扳動道岔。
這時在鐵軌的另一頭,還有一列火車從相反的方向近車站。
假如他不及時扳岔,兩列火車必定相撞。
這時,他無意中回過頭一看,發現自己的兒子正在鐵軌那一端玩耍,
而那列開始進站的火車就行駛在這條鐵軌上。
是搶救兒子,還是扳道岔避免一場災難──他可以選擇的時間太少了。
那一刻,他威嚴地朝兒子喊了聲『臥倒!』
同時,衝過去扳動火車道岔。
一眨眼的工夫,這列火車進入了預定的軌道。
那一邊,火車也呼嘯而過。
車上的旅客絲毫不知道,他們的生命曾經千鈞一髮,
他們也絲毫不知道,一個小生命臥倒在鐵軌邊上──火車在轟鳴著駛過,孩子絲毫未傷。
那一幕剛好被一個從此經過的記者攝入鏡頭中。
人們猜測,那個扳道工一定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
後來,人們才漸漸知道,那個扳道工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他唯一的優點就是忠於職守,沒誤工過一秒鐘。
而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兒子是一個弱智兒童。
他告訴記者,他曾一遍一遍地告訴兒子說:
『你長大後能幹的工作太少了,你必須有一樣是出色的。』
兒子聽不懂父親的話,依然傻呼呼的,但在生命攸關的那一秒鐘,
他卻『臥倒』了──這是他在跟父親玩打仗遊戲時,唯一聽懂並做得最出色的動作。
達文西說:「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學習、過得很充實,則我晚上將睡得很安穩;
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實地過活,則我將能安穩地長眠。」
是的,我們要「努力地過每一天」,而且告訴自己:「或許我笨拙,但沒關係,我寧
願走得比別人慢,也不願跟著別人盲目地趕路!」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維榕博士/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
上次到台北講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對當地夫婦,並非他們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反而是因為他們並不突出,卻是代表著一種夫婦的典型。
他們年齡不大,有兩個兒子,一個十三歲,一個十四歲。兄第二人都長得十分機靈,說起話來,眼睛溜來溜去,對家中的事全部都報告得有板有眼,獨是談起學校,立即變得無精打采。
明顯地,上課那不是他們覺得有趣的話題。
這家庭見我的原因,就是小兒子拒絕上課!
據專家診斷,他患上懼學症。
母親卻說,他的學校建在墳場遺址,一定是與兒子的磁場相牴觸,要不然,怎麼會八條大漢都沒法在兒子發凶時把他制服?
我問父親,他可同意妻子的看法?
父親說:
我不同意,兒子並沒有撞邪,問題出在母親對他過於關注。
父母對子女有不同意見,其實不是壞事,因為只有如此,夫婦才可以互補,不必一同走入死胡同。
夫妻典型之一,就是即使丈夫把問題看得準,卻偏偏是過不了太太的一關,因為那些老是在埋怨妻子過於寵愛孩子的丈夫,實沒法明白一個天經地義的道理,那就是:
你越指責母親縱子,她就越捧著兒子不放。
這種情況見得多了,我的回應也是十分典型,我會對男人說:
你對問題的觀察十分準確,只是如果你想妻子放下孩子,就得設法把她爭取過來,與你同一陣線。
典型之二,很多夫婦都說,他們對彼此並無要求,只想全心把孩子帶好。
這對夫妻也不例外,他們只求教子良方,並不打算互揭長短。問題是,親子並非只屬於兩人的關係,而是三人或三人以上的互動。
過份親子的母親,很多都是缺乏一個體貼入微的丈夫。久而久之,學會了與子(尤其兒子)為伴,孩子也習慣了投入母親的情懷,對母親的心事,比她的丈夫更為不言而喻。
因此,看母子的問題,就必須從夫妻的情意結開始。尤其這對夫婦,為什麼那丈夫的見解,完全不被妻子接納?
為了證實自己的觀察正確,丈夫提出例子,他說:
太太回娘家的日子,兩個孩子完全沒有出現行為問題,十分聽教。問題是太太對孩子看管得太緊,讓他們完全沒有自己的空間。
丈夫的話並非沒理,只是他說話的方式,讓妻子很難下咽。她把臉別了過去,不再回應。
當然,夫妻的矛盾並非只基於一個小節。他們結婚十多年,每次去處理彼此的分歧,大部分都是以吵架收場,為了避免衝突,他們漸漸地變得各自為政。孩子出生之後,更是強化了他們的背道而馳。
很快地,父親與大兒子成一個陣線,母親與小兒子更是難分難捨。
日本很多針對青年人拒絕上學的研究,也發現類似的家庭形式。孩子的眼睛只向母親,對外面的世界當然難以產生興趣。
有趣的是,這對夫婦的矛盾,都是一些小問題,只是日積月累,加上生活上的壓力,慢慢地,兩個人再也擦不出火花來。
他們一般都會把問題歸咎於「個性不合」。
這母親是個急性子,給人一種老是追趕的感覺,父親卻是慢條斯理,夫妻跳的是完全不同節拍的舞蹈。
怪不得,當丈夫刻意地向公司請了半天假約會妻子時,她竟邀請了全家大小一起同行。
丈夫不解其因,其實原因很簡單,明顯地,妻子寧願與家人一起,也不想單獨與他相處。
我第二次見這家庭時,妻子開門見山說,她這次不想談孩子,卻希望改善夫妻關係。其實,談孩子,反應的也是夫妻關係。
當然,她願意直接走入問題的根源,我自然立即奉陪。
她告訴我們,自從上次會談後,發覺自己實在過於疏忽了丈夫,於是,第二天便提早下班,回家約丈夫騎摩托車兜風。
沒想到丈夫躺在沙發上看電視,只想打瞌睡,並無外出的打算。以前她遇上這種場面,必然會氣不可檔,但是這次她強忍住了氣,千方百計地把男人拖出家門,與她一同坐摩托車騁馳。
她甜甜地說:
我坐在車後把面孔貼在他的後背,緊緊抱著丈夫的腰,那是一種很好的感覺,讓我覺得十分安全。
沒想到丈夫卻說:
別把我抱得太緊,讓我不能喘氣。
妻子回答:
是你腰太粗,其實你早就應該好好去減肥……。
一個本來十分溫馨的機會,立即又變成另一個戰場。
這也是一個典型的夫婦問題,也許是積怨太深,也許是太習慣於自己的觀點看對方,像兩個不能合作的公司主管,總是難以達到一致的方針。白白失掉了很多夫婦共處的好時光。
我不由地也把眼光落在男人的肚皮上,發覺他真的腰肚不分,只好嘆一口氣對丈夫說:
你知道嗎?每個女人都需要一個大肚皮緊緊抱著,如果你不給她你的肚皮,她就會抱著兒子的肚皮不放。
雖然是說笑,其中也包含一個重要的教子之方。
(文轉載自《張老師月刊》第368期,2008年8月號)
關鍵字:懼學症、家族治療
李維榕博士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庭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她對於和華人家庭工作經驗豐富,也致力相關的研究多年。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作者Michael Nichols列舉她為目前「結構取向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另與米紐慶合著《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Mastering Family Therapy - Journeys of Growth and Transformation)已譯成中文,由心靈工坊出版。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鄒佳和
許多人常將注意力不集中與聽覺處理異常混淆,「為什麼你上課老是心不在焉呢?」「我不知道啊!只是覺得聲音很吵,都不知道老師在說些什麼,每次我一回答,同學都會笑我,可是我都有認真的回答老師啊!」這樣的答話常出現在你和你的孩子身上嗎?不是過動兒,也不像是注意力不集中,為什麼就是看起來不專心,上課老是做白日夢呢?
影響孩子早期學業表現,除了視覺的輸入之外,就屬聽覺的輸入最為重要了。有些孩子,在你口頭上告訴他們要去做什麼,要怎麼去做時,就是沒辦法做好,有時還會誇張的做了完全不相干的事,但只要你示範一次給他看,他就了解你的意思了。這樣的問題,其實可能就出現在孩子的聽知覺表現上。
有別於聽覺,聽知覺所指的是聽覺刺激傳遞到大腦,做出系統性的處理與解釋。所謂的「中樞聽覺處理異常(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disorders)」,就是指這一類的問題。
聽知覺的能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一直佔有絕大的角色,讓我們可以了解聲音是從哪裡來(位置區辨),是什麼聲音(聽覺區辨),這聲音有什麼特性(聽覺模式認知);如果要認一個人特別的腳步聲,也可從時間相關的聽覺區辨著手,如在許許多多聲音當中,專注在一種聲音的能力(有競爭的聽覺刺激環境)。
剛入小學的孩子,有許多可能會被人突然發現是聽覺有問題或是上課都聽不懂在發呆。其實這問題可能一直都存在,只是剛進入學齡的孩子,需要較多時間在教室裡學習,視覺線索較好的,多多少少可以彌補這樣能力的不足,但是一旦倚重聽覺為主的學習時,少了動作示範,孩子可能就會困惑了。
◎學齡中有聽知覺處理不良的孩子,常出現的幾個特徵如下:
●在教室中因為聽不懂而常做白日夢。
●在稍吵鬧的環境中聽覺表現明顯較差。
●在遵守及理解老師口語的指令上有困難。
●容易受挫。
●在談話中,容易轉折到不相干的話題。
因為聽知覺處理不良的問題是容易被忽略的,使得孩子在學業上、人際互動、身心發展都會受到影響。如果能早期發現問題,讓孩子接受適當的幫助和療育,對於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發展是有莫大幫助的。
(作者為台北市大安區永誠復健診所職能治療師)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埔里鎮北環路早市第一次看到那對母子,年邁的母親帶著中年弱智
的兒子蹲在地上賣菜。
那些不加農藥的菜被蟲啃蝕的坑坑洞洞,像是舞會中的壁花 小姐,若
非有心人士注意,是不會有人青睞的。我喜歡望著那對母子談天說笑
的風景,漸斬地變成了他們的老主顧。
弱智的兒子總是橫七八豎地將菜塞在重複使用過的舊袋子裡,他臉上
堆滿了笑意,看著母親稱斤兩、收錢……老媽媽得花好多時閒才能將
錢算清楚,若非熟客,這年頭誰肯多花一分鐘等侍?
母親一邊找錢,一邊還得不厭其煩地教兒子如何看秤,偶爾還要抬起
頭對客人說聲「歹勢」。那兒子一臉問號,蹙眉閒,額上的皺紋也頗
深了。
好一段日子沒看到他們,就在我快要遺忘那個畫面的某個早上,又在
街角瞧見那個小攤位。他眼神呆滯地蹲在地上,我佇足許久卻不見老
母親的蹤影,我大概猜到了這段日子他們消失的原 因。
雖然菜已經買好了,但腳步卻忍不住緩緩向他移去。看到有人走過去
買菜,自己竟湧起一份做母親的焦慮,擔心他的憨不會看秤,煩腦他
的傻不會算錢。
一位小姐拿起一把龍鬚菜,他放在秤上看了ㄧ下說:「二十元」,我
稍稍放心。不一會兒 ,有位背著孩子的少婦裝了一大袋胡蘿蔔,他也
煞有其事地放在秤上看了看說:「二十元」,我的心似乎被揪了一把,
那不只啊!傻孩子。又走來一位老太太,盛了一袋紅辣椒,他還是笑
咪咪地說:「二十元」。
我決定衝過去,因為那一季的辣椒好貴啊!我裝成要買菜的顧客站在
小攤旁,只見那婦人交給他兩個十元銅板,接著將袋子裡的辣椒掏出
一大半放回地上。
婦人轉頭看著我說:「他甚麼束西都賣二十元,妳不要多拿喔!」我
點點頭,她盯著我買了一把小白菜,把二十元交給他,這才放心地走開。
我的鼻子酸酸的,抬頭看見一朵雲,好像那位老母親的臉,她始終不
放心她的傻寶貝,於是請託了好多母親來幫忙看顧她的老兒子。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國劍橋、牛津大學研究人員指出,愛因斯坦與牛頓這兩位科學家的行為顯示,他們可能患有某種型態的自閉症。
「英國廣播公司」(BBC)新聞網二十八日報導,患有這種稱為「亞斯伯格症候群」的人,會讓別人感覺怪異。他們缺乏社交技巧,跟人溝通困難,且經常沉迷於複雜問題的思考中。
研究指出,發明相對論的愛因斯坦與發現地心引力的牛頓,某種程度上都有上述跡象。研究人員表示,愛因斯坦甚至從小即顯現「亞斯伯格症候群」跡象。
七歲前的愛因斯坦個性孤僻,經常不自主地重複述說一些句子。同時,他的言談常令人不知所云。雖說這位德國出生的科學家成年後有如脫胎換骨,不但結交許多知心朋友、經常搞婚外情,而且對政治議題高談闊論,但研究人員仍堅持他有「亞斯伯格症候群」跡象。
參與這項研究的劍橋大學教授貝倫柯恩接受英國《新科學人》周刊訪問時表示:「熱情洋溢、談戀愛、為正義挺身而出這些特徵,其實都很符合『亞斯伯格症候群』。」他並指出,患有這種症候群的人的問題是,他們無法跟人聊八卦、談論雞毛蒜皮的小事。
牛頓顯現的跡象,就更典型了。研究人員指出,牛頓沉默寡言、經常沉迷工作到連飯都忘了吃。他不但沒什麼朋友,還對僅有的幾個表現冷淡,不然就是愛發脾氣。
更怪的是,牛頓演講時如果台下沒聽眾,他會照常對著空盪盪的教室說話。五十歲那年,牛頓因憂鬱症加上偏執狂而導致神經崩潰。
不過,針對這研究也有人反駁說,這是因為愛、牛兩人智商超高才會顯現上述跡象。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美國人終於發現,孩子不能常誇獎,越誇越糟。
美國聖地牙哥州立大學一名叫「屯緻」的教授出了一本新書,探討現今美國年輕人為什麼有自信、有主見、有權威,卻一無是處。作者在書裡面說,他們用一種叫「自戀性格量表」研究了過去二十四年,一萬六千個大學生的反應。結果多數學生都深信「我很特別」、「要是我統治世界,世界會更好」這些說法。
(屯緻)教授說,美國從八零年代開始風起雲湧的「自尊運動」,造成了這一代美國年輕人有自信,以自我為中心,但是卻缺乏熱情、不能接受任何批評,也沒有信仰。
所以,他呼籲父母不要太常稱讚孩子,有時候挫挫孩子的氣焰也是好的。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精神緊張、壓力增加是現代人的通病,不過,專家說,人們只要每天花個十分鐘,設法放鬆自己,就能擺脫緊張狀態。
俄羅斯「讀者文摘」報導說,有七種方法可以選擇其中一項,每天花5到10分鐘,就能達到預期效果。
第一種是靜坐休息。靜坐時,心跳會放慢、血壓會下降,精神緊張的症狀會明顯改善。
第二是放聲大笑。大笑時,體內引起緊張的激素會下降,免疫力相對增強。
第三是欣賞音樂,可讓血壓和脈搏都很穩定。
第四是多想好事。負面情緒減少,就能減少精神負擔。
第五是走路散步。散步有助於人們平靜下來。
第六是放慢呼吸。以5分鐘時間,5秒鐘吸氣,5秒鐘呼氣,就能放鬆肌肉。
第七是輕鬆起床。鬧鐘響後躺在床上5分鐘,從腳趾、腳掌、小腿、大腿、臀部,直到上身、臉部肌肉,先繃緊再漸漸放鬆,就能有很好的放鬆效果。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親愛的特教夥伴們,特殊教育理念萌芽於孔孟時期,孔子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即是教育對象包括普通與特殊學生,而教學方法採個別化法,孟子說:「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就是資優教育。近代教育家以「特殊、障礙、教育治療等」概念界定特殊教育,有一部分學生在學習需求上有特殊需要,他們有身心障礙,需要用教育方式達成治療的目的。由是觀之,特殊學生早已普遍存在,特殊教育需全面進行。
怎麼做一個快樂的教師。特殊教師每天面對缺陷或傷殘的學生,老實說他們外表並不十分可愛,但是他們最需要「愛」,如果您能以「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心情,把他們當作自己的子女去愛他們,則他們幸福您也快樂。再則學記云:「君子至學之難易,而知其美惡」。特殊教育教師研究特殊學生身心發展特徵,而後擬定特殊教育學生需要的教材教法,所以要不斷的進修研究,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可以嘗試讀書樂。特殊學校教師除了要愛學生、研究教材教法外,尚需具備的基本條件是:
一. 具有完美的人格:特殊教師待人要誠心誠意,所以需具備有四維八德的基本人格涵養,才能具體表現存好心、說好話、做好事的完美人格。所謂好心就是愛心、善心、誠心、忠心;好話即溫馨、正義、鼓舞、勸諫、肺腑之言;做好事就是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如慷慨解囊、與人為善、服務人群、享受犧牲、創造快樂。
二. 具有擔任特殊教育教師的知識與技能:特殊教育除應具備普通教師知能外,還要具備特殊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如心理諮商、語言訓練、聽能訓練、職能訓練、運動機能訓練等。如聽障教師必要的口語與手語教學,才能達到無障礙的溝通與教學的順暢。
三. 熱愛特殊教育的專業精神: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主張,人們有追求快樂的趨向。敬天樂群古有名訓,但是有時也偶有人怨天尤人、在職怨職。當特殊教師被譽為好人中的好人,要珍惜、要快樂、要敬業,興趣之所在可使人達到忘我忘憂的境界。孔子云:「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如果你真的喜歡特殊教育,你將天天樂翻天。
此外,讓我在進一步分析,一位有尊榮的特殊教師的職能和形象:
一. 學科知識的傳授者:特殊教師要傳道、授業、解惑,必須精研擔任學科之教材教法,才能深入淺出,循循善誘。
二. 學習困難的診斷者:由於缺陷或傷殘學習困難,特殊教師要會選擇診斷工具,進行診斷,找出真正原因。
三. 教學活動的設計者:根據診斷,了解學生生理或心理阻礙,參考相關資料,與家長共同擬定個別化教學方案。
四. 學生社會技巧的引導者:教導學生除根據個別差異外,更要注意社會化,就是人際關係。教師要以言教、身教、境教方式指導學生適應群己關係。
五. 價值規範的維護者:現在大眾傳撥媒體的價值觀常有誤導現象,學校教師如果不能即時澄清導正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社會將不得安寧,甚至國家安全亦受影響。
六. 班級事務的經營者:優良教師非但是經師,更要做人師。在民主的氣氛中,把學生當子弟,培養良好人際關係。以企業經營的精神,導引出更高的學習效果。
七. 親師合作的促進者:特殊學生教育的成敗,需要家庭、社會、學校通力合作,家長也是學生的老師,學校老師也可說是學生的家長,要通力合作,所以學校要加強親職教育。
八. 教育革新的推動者:時代潮流的驅使,社會不斷變遷,教育環境也隨之改變,因此教育上不斷有新問題出現,假如教師不進修,何以面對新時代。教師是導引社會變遷的領航者,也是教育革新的推動者。
九. 學校形象的公關者:教師都是專家,更是人師典範,對外代表學校。
引文自 台中市立漢口國中輔導室輯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鄉內有這麼一號人物:人稱地下副鄉長,有時在救護站當義工,有時在鄉公所和別人泡茶聊天,有時到我們學校來當交通導護,有時也到特教班來晃晃旁聽順便玩電腦當義工。這人在鄉內交遊廣闊,每天都穿得很帥氣(不是襯衫就是唐裝),皮鞋也擦的亮亮的。沒事的時候,他會帶著一百元到處閒晃,不過這一百元很難花掉,因為吃飯可以賒帳(老爸一個月結算一次)。他來我們班時,我們都告訴學生要叫他學長。
沒錯,他是我們特教班畢業的學生(不過已經畢業十幾年了),若以一般的分類來說,應該屬於輕度智能障礙。這人大字不認得一個,數字也是去年在本班旁聽時才學會的。不過,他的溝通能力卻成為闖蕩江湖的一大利器。他的發音雖然不是很清楚,但是很敢講,很敢問,加上個性挺討喜,因此遊走鄉內,非常吃得開。
某天,學長和我們一起帶學生去逛郵局、買小籠包。後來,我們在學長家門口遇到他老爸,這一聊才知道學長如今的功力是如何練出來的。據他老爸說,以前有空時他每天都會拿五百元給他妹妹,叫她帶著哥哥在鄉內到處逛,每天就在自家附近吃喝玩樂,大街小巷到處晃,晃到學長對每條路、每家店、每個老闆都很熟悉了,才敢讓他自己出門。也由於這段時間的密集訓練,學長對社區內各種適應技能都掌握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學長很敢講,不怕人笑,因此有任何問題都能就近尋求旁人的協助。
這個例子,能否稱為社區本位教學的最佳範例呢?教學的場景在社區內,教學內容也是社區實際生活中的活動技能,並且因為教學時間很密集頻繁,不但學長有充分的練習機會,社區大眾對學長的態度也由原先的畏懼、好奇轉變為接納、包容,如此個人與社區民眾兩端的改變與進步,讓學長日後獨立進入社區行走減少了許多困難與摩擦。
對身心障礙者而言,最重要的教育場所可能不是在學校,而是在社區內。沒事多帶學生離開學校出去逛逛,也算是見見世面,增廣見聞吧!
〈相關資料〉社區本位教學(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鈕文英著):
◆意義:智能障礙者最終的歸宿是社區,故啟智教育應當注重轉 銜,銜接學校生活及社區生活,教導智障者能在社區中生活(使用社區資源、參與社區活動),並與一般人統合在一起。
◆特徵:
1. 教學地點強調零推論策略,大部分時間走出教室到社區內。
2. 強調功能性原則,教學內容配合生理年齡,教導智障者實際生活中重要且必備的活動與技能。
3. 學生有困難之處,教師利用修正與支持的策略,以達到部分參與的原則。
特別就是不一樣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