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曉煜 彭晉祿/台北】
近幾年來,國內的醫療體系愈來愈了解,並且正視自閉症的問題,除了提供自閉症者,漸趨成熟的診斷與治療支援,政府單位所設置的早療機構,也配合特殊教育體系,協助自閉症者行為發展,儘管自閉症者屬於多重障礙,但是透過音樂、遊戲、應用行為等多種方法確實能夠,刺激他們行為改變。
走進三重自閉症潛能發展中心,一群天真無邪的孩子正在上課,由於他們總是封閉在自己世界中,讓外人只看得到卻永遠觸摸不到,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這些小小星兒們,正在進行認知理解課程,他們需要比同齡小孩,花更多的時間,來認識蘋果、香蕉。
威威(化名)來到早療中心已經3年,今年6歲的他,有張白白胖胖的小臉,和靈活的大眼睛,現在正是最好動、好玩的年紀,不過他卻不懂怎麼跟別人玩遊戲,對威威而言,遊戲是需要學習的,遊戲學習中,他練習肢體協調,了解怎麼遵守遊戲規則,他的改變,媽媽最了解。
早療中心透過一對一的應用行為療法,訓練孩子理解、回應對話,藉此減少固著行為,同時利用視覺圖卡、水果模型等輔助物,一遍又一遍訓練他們認知能力,離開早療中心後,功能性較高的孩子,進到國小便能與其他孩子融合。
台北市中山國小的生活律動教室中,凱凱(化名)正和同學,一起練習非洲鼓,一拍一合之間配合音樂與節奏,擊著鼓也律動著身體,這樣的音樂治療,訓練孩子的肢體協調,以及如何與同學合作,學習如何與人互動,是他們永遠的功課。
十多年前,人們不了解什麼是自閉症,也沒有早療體系,大部分的父母不明白,孩子為什麼不說話,為什麼不理人,無助的父母求神問卜,讓孩子喝符水、看祖墳風水,只要能讓孩子變成正常人,哪怕只有一絲絲希望,父母都不會輕易放棄。
22歲的勝弘,在2歲時被醫師診斷為中重度偏極重度自閉症,在缺乏早療體系的時代,父母親透過醫院、自閉症協會,甚至一般民間機構,讓勝弘接受各種治療,只要有可能讓孩子行為改善的都願意嘗試。
勝弘現在已經能夠幫忙做些家事,甚至也會主動表達簡單的需求,這些看似平常的動作,卻讓勝弘的父母等了20年,而他們最大的滿足,莫過是像這樣一家人,手牽手自在地在陽光下散步,偶爾還能見到勝弘嘴角不經意流露出的笑容。